哪些人群比较适合冬日进补?哪些人群则需要谨慎?专家给出建议

2025-11-24

“冬令进补,开春打虎”的俗语流传已久,中医认为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人体新陈代谢减缓,是补充营养、蓄积能量的最佳时节。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大鱼大肉式进补”,盲目进补反而可能引发“上火”“积食”等问题。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刘敏教授强调:“冬日进补的核心是‘辨证施补’,找准体质、选对方法,才能达到‘养藏’效果。”本文结合专家观点,详细解析冬日进补的“适宜清单”与“谨慎指南”。



一、先明原理:冬日进补为何要“辨证”?

冬季进补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医“天人相应”理念:一方面,冬季人体阳气收敛,胃肠功能相对旺盛,此时进补能让营养更好地被吸收利用;另一方面,低温环境下人体能量消耗增加,需要额外补充热量以抵御寒邪。但刘敏教授指出,“补”并非简单“多吃好的”,而是“缺啥补啥”——体质虚寒者需温阳,气血不足者需补血,而湿热、阴虚火旺者盲目进补,反而会导致“闭门留寇”,加重身体负担。

现代医学也认可冬日进补的合理性:冬季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合理补充营养可增强免疫功能,但需结合年龄、基础疾病、生活习惯等因素个性化调整,避免因营养过剩引发代谢问题。


二、适宜冬日进补的5类核心人群,这样补更对症

以下人群因生理特点或生活习惯,在冬季易出现“能量缺口”或“体质虚弱”,适合针对性进补,且效果事半功倍。

1. 阳气不足的虚寒体质者——温阳散寒,增强抗寒力

典型表现:常年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穿再多也不暖和,易腹泻、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进补逻辑:冬季阴气盛,虚寒体质者阳气更易被耗伤,需通过温阳食材补充阳气,抵御寒邪。


专家建议:

食材首选:羊肉、牛肉、鸡肉等温补肉类,搭配生姜、花椒、肉桂等辛温调料,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500克+当归20克+生姜30克,炖煮1.5小时),能补气血、暖中焦;

药膳辅助:日常可喝生姜红枣茶,或用艾叶泡脚(每周2-3次),促进血液循环,提升阳气;

注意事项:温补食材不宜过量,每周1-2次即可,避免上火。


2. 气血亏虚的人群——补血益气,改善疲劳

典型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乏力、月经量少(女性)、易疲劳、稍动即喘,血常规检查可能提示轻度贫血。

高发群体:产后女性、月经量多的女性、长期熬夜的上班族、老年人。


专家建议:

食材选择:红枣、桂圆、黑芝麻、枸杞、阿胶(适量)、猪肝、菠菜等,如桂圆红枣枸杞粥(桂圆10颗+红枣5颗+枸杞15克+大米50克,熬煮成粥),温和补血;

特殊人群:产后女性可在产后1周后开始进补,推荐当归黄芪乌鸡汤(乌鸡1只+当归15克+黄芪20克),补气养血;

禁忌提醒:贫血者避免喝浓茶、咖啡,以免影响铁吸收。


3.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增强免疫,抵御疾病

典型表现:冬季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伤口愈合慢,精神状态差。

高发群体: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压力大的人群。


专家建议:

营养搭配:补充优质蛋白(鸡蛋、牛奶、豆制品、鱼虾)和维生素C(橙子、猕猴桃、彩椒),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原料”,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药膳推荐:黄芪山药粥(黄芪15克+山药50克+大米50克),黄芪能提升免疫力,山药健脾养胃,适合消化功能弱的人群;

生活配合:进补同时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伤免疫力。


4. 体力消耗大的人群——补充能量,恢复体力

典型表现:从事体力劳动、高强度运动,或冬季户外工作时间长,易出现肌肉酸痛、体力不支。

进补逻辑:冬季低温加速能量消耗,需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食材,快速恢复体力。


专家建议:

饮食重点:每餐保证主食(如米饭、面条)、优质蛋白(牛肉、鱼虾)和蔬菜的搭配,晚餐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如杂粮饭;

加餐选择:下午或运动后可吃坚果(核桃、杏仁,每天10-15颗)、酸奶,补充能量和微量元素;

避免误区:不要只吃肉类,蔬菜能促进消化,避免积食。


5. 消化功能弱的老年人——温和进补,兼顾吸收

典型表现:食欲差、消化慢,吃油腻食物易腹胀,身体消瘦,抵抗力弱。

进补原则:“细、软、温、淡”,以易消化的食材为主,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专家建议:

食材处理:将肉类炖煮软烂(如肉末粥、炖烂的排骨),蔬菜切碎煮软,避免生冷、坚硬食物;

推荐食谱:小米南瓜粥(养胃)、豆腐鲫鱼汤(补充蛋白且易消化)、蒸蛋羹(软嫩易吸收);

进食习惯:少食多餐,每餐吃7分饱,避免一次进补过多。


三、需谨慎进补的4类人群,盲目补可能“适得其反”

刘敏教授特别提醒:“以下人群体质特殊,进补前需先‘调体质’,否则可能引发上火、便秘、加重病情等问题,必要时需咨询中医师。”


1. 湿热体质者——先清湿热,再谈进补

典型表现: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赤,易长痘痘、湿疹。

进补风险:湿热体质者体内“湿气+热气”重,若再吃羊肉、桂圆等温补食材,会加重“湿热壅滞”,导致上火、腹胀、皮肤问题恶化。


专家建议:

先调后补:冬季可先吃清热利湿的食材,如冬瓜、薏米(炒过的薏米性温,避免寒伤脾胃)、绿豆、茯苓,如冬瓜薏米汤;

避免食材:羊肉、牛肉、辛辣调料、油炸食品;

生活调整:避免久坐,多运动促进湿气排出,室内保持通风干燥。


2. 阴虚火旺者——滋阴为主,忌温补

典型表现: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夜间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易失眠、烦躁。

进补风险:阴虚者体内“阴液不足”,温补食材会进一步耗伤阴液,导致“火上加火”,加重口干、失眠等症状。


专家建议:

滋阴食材:银耳、百合、梨、麦冬、玉竹,如银耳百合莲子羹、雪梨炖川贝(少量);

禁忌提醒:绝对避免羊肉、桂圆、肉桂等温补食材,减少辛辣、油炸食物摄入;

药膳辅助:日常可喝麦冬玉竹茶(麦冬10克+玉竹10克,煮水代茶),滋阴润燥。


3. 急性病患者——暂停进补,先治疾病

适用人群:正在感冒发烧、咳嗽痰多、咽喉肿痛,或患有急性肠胃炎、胆囊炎等急性疾病的人。

进补风险:急性病期间,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战斗状态”,胃肠功能紊乱,此时进补会让身体“分心”消化营养,反而影响疾病恢复,甚至导致“闭门留寇”,让病邪滞留体内。


专家建议:

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粥、烂面条、蔬菜汤,帮助身体集中能量对抗疾病;

进补时机:待急性病完全康复1-2周后,再根据体质逐渐开始进补;

特殊提醒:感冒发烧时,避免吃鸡蛋、鸡肉等“发物”,以免加重症状。


4. 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遵医嘱进食,忌自行进补

适用人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等。

进补风险:这类患者的饮食需严格控制,盲目进补(如高糖、高蛋白、高嘌呤食材)会加重病情,甚至引发并发症,如糖尿病患者吃桂圆会导致血糖飙升,痛风患者吃羊肉会诱发关节疼痛。


专家建议:

核心原则:进补前必须咨询主治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举例说明: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进补食材,如豆腐、鱼虾、绿叶蔬菜,避免含糖量高的桂圆、红枣;痛风患者冬季可补充鸡蛋、牛奶,避免动物内脏、海鲜、浓汤;

避免误区:不要轻信“偏方进补”,如肾病患者盲目吃蛋白粉,会加重肾脏负担。


四、冬日进补的3个通用原则,所有人都适用

刘敏教授总结:“冬日进补没有‘万能方案’,但遵循以下3个原则,能让进补更安全、有效。”

循序渐进,不贪多:进补不是“暴饮暴食”,应从少量开始,让肠胃逐渐适应,如第一次喝羊肉汤先喝一小碗,观察是否有腹胀、上火等反应,无不适再逐渐增加。

荤素搭配,重均衡:进补不等于“只吃荤”,蔬菜能提供维生素、膳食纤维,促进消化,避免积食,建议每餐蔬菜占比不低于1/2。

结合运动,促吸收:冬季进补后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让营养更好地被吸收,同时避免能量过剩导致肥胖。


结语:进补的核心是“适合自己”

冬日进补的本质是“顺应季节、调理体质”,并非“盲目跟风吃贵的、补得越多越好”。适合别人的进补方案,未必适合你——阳气不足者可安心吃羊肉,湿热体质者却需先喝冬瓜汤;老年人适合软烂的粥品,年轻人则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


若你不确定自己的体质,或有基础疾病,建议先咨询中医师或营养师,通过专业判断制定个性化进补方案。记住:科学进补,才能在冬季养好身体,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自网络,由CHN大健康网整理发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或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info@healthcarechn.com,我们将尽快处理。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