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风卷起落叶,气温悄然下降,咳嗽、流涕、发热等呼吸道不适症状也开始在人群中蔓延。门诊里的患者渐渐增多,家长们抱着咳嗽不止的孩子焦急等待,老人们也开始频繁增减衣物预防感冒。秋冬季节为何成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面对多样的呼吸道病症,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呼吸健康?

一、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发: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呼吸道疾病在秋冬季节集中爆发,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气候特点、病原特性与人体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气候角度来看,秋冬季节气温骤降且昼夜温差大,冷空气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黏膜血管收缩、分泌物减少,原本强大的呼吸道屏障功能被削弱,病原微生物便有机可乘。同时,这个季节空气干燥,人体呼吸道黏膜容易处于脱水状态,纤毛摆动能力下降,无法有效清除吸入的灰尘和病菌,进一步降低了呼吸道的防御能力。
病原微生物的活跃也是重要推手。进入秋冬季后,流感病毒、普通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活动逐步增强,甚至可能出现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的态势。而密闭的环境为这些病原提供了绝佳的传播条件——秋冬时节人们更倾向于在室内活动,教室、办公室、商场等场所空气流通不畅,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积聚,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风险大幅提升。
此外,秋冬季节人体免疫力容易出现波动。天气转凉后,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光照时间缩短,维生素D合成不足;同时,节日聚会、作息紊乱等因素也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让病原微生物更容易突破免疫防线。
二、辨清病症:别把不同呼吸道疾病“混为一谈”
咳嗽、流涕、发热是多数呼吸道疾病的共同症状,但不同疾病的具体表现和危害差异显著,准确区分才能对症应对。
(一)流行性感冒:起病急、症状重
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常达39-40℃,伴随畏寒、头痛、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儿童感染乙型流感时,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出现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二)新冠病毒感染:症状趋轻但仍需警惕
当前流行的XDV.1系列变异株临床症状普遍较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干咳和乏力,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65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仍需高度注意,一旦感染应及早干预,避免发展为重症。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儿童是重点人群
这是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不同年龄段儿童表现差异较大。6个月以内婴儿感染后,易引发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初期有发热、鼻塞、流涕症状,2-4天后会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下呼吸道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费力和喂养困难。2岁以上儿童则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对较轻。
(四)肺炎支原体肺炎:刺激性咳嗽是典型表现
作为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类型,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相对缓慢,初期表现为喉咙痛、乏力、发热、头痛,随后会出现特征性的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难治性或重症肺炎,需及时治疗。
(五)水痘与流行性腮腺炎:伴特征性症状
水痘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除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外,核心表现为皮肤上分批出现红斑、丘疹、疱疹和痂疹,皮疹多分布在头面和躯干部位。流行性腮腺炎则以5-15岁儿童青少年为主要易感人群,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痛,张口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常伴随发热、头痛等症状,病毒还可能侵犯神经系统和腺体组织,引发并发症。
三、科学防护:构筑呼吸道健康的“坚固防线”
守护秋冬呼吸道健康,需从预防、应对、康复全环节入手,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疾病危害。
(一)主动预防: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1. 及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流感、新冠、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应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要做好疫苗防护,为身体建立“免疫屏障”。
2. 科学佩戴口罩:在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确需前往时,务必科学佩戴口罩,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口罩,规范佩戴方法,确保口罩贴合面部,有效阻隔飞沫传播。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医疗机构等场景时,更要坚持佩戴口罩。
3.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阻断病原传播的重要手段,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公共物品后,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对着他人,不随地吐痰,减少病原扩散。
4. 保持室内通风换气:病原在封闭环境中易积聚传播,每天应定期开窗通风,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雾霾天或寒冷天气,可选择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开窗,或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二)增强体质:提升自身免疫“战斗力”
1. 合理膳食,养阴润燥:秋冬季节饮食宜遵循“养阴润燥、润肺益胃”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水分,如梨、百合、银耳等具有润肺功效的食物。同时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奶、豆制品等,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减少对呼吸道和胃肠道的刺激。
2. 适度运动,强健体魄:选择适合秋冬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适度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户外活动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在寒冷大风天气剧烈运动,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物,防止受凉。儿童和老年人可在阳光充足的时段进行运动,同时兼顾安全。
3.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的睡眠是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应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避免熬夜,成年人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应更长。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修复,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4.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遵循“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养生原则,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加衣物,尤其要注意颈部、腹部、脚部等易受凉部位的保暖。早晚温差大时,可采取“洋葱式穿衣法”,方便根据环境温度增减衣物,避免因受凉导致免疫力下降。
(三)科学应对:出现症状别慌,合理处理是关键
1. 居家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时,应尽量居家休息,减少外出,不提倡带病上班、上学。居家期间要做好自我隔离,与家人保持一定距离,单独使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定期对居住环境消毒,避免传染给家人。
2. 对症护理,缓解不适症状: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咳嗽、咽痛时,可多喝温水,或适当食用润喉糖缓解症状。儿童和老年人用药需格外谨慎,务必遵医嘱或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3. 密切监测,及时就医干预:居家期间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记录体温、咳嗽频率、精神状态等情况。若出现症状持续不缓解(如发热超过3天)、症状加重(如呼吸困难、剧烈咳嗽),或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出现不适,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就医时要佩戴口罩,做好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四、特殊人群守护:重点关注老人与儿童
老年人和儿童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危人群,免疫系统相对薄弱,感染后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需给予额外关注和保护。
对于老年人,除常规防护措施外,要定期监测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病情,按时服药,保持病情稳定。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由家人陪同就医或采购。家人应多关注老人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呼吸道不适症状,及时干预治疗。
对于儿童,要按时完成疫苗接种,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家长要根据天气变化为孩子合理穿衣,避免过度保暖或受凉。儿童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家长要细心护理,观察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和呼吸状况,若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等症状,立即就医。
秋冬时节的呼吸道健康守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从生活细节入手,将预防措施融入日常,增强自身抵抗力,科学应对不适症状。只要我们做好充分准备,就能在寒风中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呼吸健康,安然度过这个秋冬季节。
文章来源自网络,由CHN大健康网整理发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或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info@healthcarechn.com),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