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牛奶、吃豆腐补蛋白” 几乎是深入人心的养生常识,但最近 “豆腐未上榜优质蛋白榜单,牛奶排倒数第一” 的说法引发热议。有人疑惑:“一直以为的蛋白佳品怎么突然不香了?” 也有人担忧:“是不是之前的补蛋白方式都错了?”
其实,这种说法并非否定牛奶和豆腐的营养价值,而是源于优质蛋白质的科学评判体系。蛋白质的 “好坏” 不止看含量,更取决于人体能否高效利用。今天就结合权威营养标准,揭晓优质蛋白质的真实排名,拆解争议背后的逻辑,帮你精准选对蛋白来源。
一、先搞懂:优质蛋白质的 “准入门槛”,看 2 个核心指标
评判一种食物是否属于优质蛋白质,不能凭主观印象,国际上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其中蛋白质消化率校正氨基酸评分(PDCAAS) 和蛋白质含量是最关键的两个指标,二者结合才能全面衡量蛋白品质。
1. 蛋白质消化率校正氨基酸评分(PDCAAS):越高越 “适配” 人体
PDCAAS 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推荐的权威标准,满分 1.0,代表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完美匹配人体需求,且能被 100% 消化吸收。人体需要 20 种氨基酸,其中 9 种必需氨基酸无法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优质蛋白质的核心就是 “含全 9 种必需氨基酸 + 比例合理”。
比如鸡蛋的 PDCAAS 评分达 1.0,意味着它的氨基酸模式几乎和人体一致,吃进去后能被充分利用;而部分植物蛋白因缺乏某种必需氨基酸(如谷物缺赖氨酸、豆类缺蛋氨酸),评分就会偏低。
2. 蛋白质含量:相同重量下,谁的 “干货” 更多
除了 “质”,“量” 也很重要。同样吃 100 克食物,有的蛋白含量高达 20 克以上,有的却只有 3-5 克,长期食用后者很难满足身体需求。以老年人为例,60 公斤的老年人每天需 60-72 克蛋白质,若单靠低蛋白食物补充,往往会摄入过多热量和脂肪。
简单来说,优质蛋白质 =“PDCAAS 评分高(易吸收、适配好)+ 蛋白质含量高(干货足)”,二者缺一不可。
二、权威榜单揭晓:10 种优质蛋白质排名,鸡蛋稳坐第一
结合山东省立医院临床营养科等权威机构的数据,综合 PDCAAS 评分和蛋白质含量两大指标,优质蛋白质的真实排名如下,看看你常吃的食物排第几:
从榜单能清晰看到:鸡蛋凭借 “双满分” 实力稳居第一,瘦牛肉、鱼肉等畜禽水产紧随其后,牛奶虽 PDCAAS 满分却因含量低排第九,而豆腐并未出现在前十榜单中。
三、争议解答:豆腐为何落榜?牛奶为啥排倒数?
“豆腐未上榜、牛奶排倒数” 的结论,正是基于上述标准的客观判断,背后藏着容易被忽视的营养细节:
1. 豆腐落榜:加工流失蛋白,密度不足是关键
很多人觉得豆腐是 “植物蛋白扛把子”,但它和干大豆的营养差异极大:
蛋白流失 + 比例失衡:干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 35%,且是植物中少有的完全蛋白,但制作豆腐时,大量可溶性蛋白质会随废水流失,导致豆腐中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和蛋氨酸)比例下降,PDCAAS 评分不足 0.8,未达到优质蛋白的 “高分线”。
蛋白密度太低:100 克北豆腐仅含 8 克蛋白质,相当于 2 个鸡蛋的蛋白量。若想靠豆腐满足每日蛋白需求,老年人需吃近 1 公斤豆腐,这会同时摄入过多脂肪和钠,反而增加身体负担。
不过要说明的是,浓缩大豆蛋白(如豆粉、腐竹)的 PDCAAS 评分可达 1.04,完全能和动物蛋白媲美,但普通豆腐因加工工艺限制,未能跻身优质蛋白前十。
2. 牛奶排倒数:满分品质,可惜 “浓度” 拖了后腿
牛奶的 PDCAAS 评分高达 1.0,理论上属于顶级品质的蛋白质,之所以排倒数,问题出在 “含量” 上:
蛋白浓度低:一杯 250 毫升的牛奶仅含 8 克蛋白质,相当于 100 克瘦牛肉蛋白量的 1/3。对于蛋白需求高的人群(如老年人、运动者),单靠牛奶补蛋白效率太低。
吸收受限: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中,约 30% 存在乳糖不耐受问题,喝牛奶后易腹胀、腹泻,反而影响蛋白吸收。
但这并不意味着牛奶不好 —— 它含有的乳清蛋白吸收快(30 分钟达血液峰值),酪蛋白吸收慢(持续供能),二者互补的特性很适合作为日常补充,只是不宜作为蛋白摄入的主力。
四、实用指南:不同人群怎么吃?避开 3 个常见误区
了解优质蛋白的排名和特性后,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食用。结合不同人群需求,给出针对性建议,同时避开容易踩的坑:
1. 分人群食用方案:精准补蛋白不浪费
健康成年人(每日需 1.0-1.2g/kg 体重):以鸡蛋为基础(每天 1 个),搭配瘦牛肉 / 鸡肉(每天 50-75 克)和牛奶(每天 300 毫升),每周吃 2-3 次鱼肉和虾肉,用干大豆(如打豆浆)替代部分主食,实现动植物蛋白均衡。
老年人(每日需 1.2-1.5g/kg 体重):优先选鸡蛋、鱼肉、虾肉等易消化的蛋白,将瘦牛肉剁成肉末、鸡肉撕成细丝食用。若乳糖不耐受,可用无糖酸奶(发酵过程分解乳糖)替代牛奶,每天加 10 克浓缩豆粉增强蛋白摄入。
运动人群(每日需 1.6-2.0g/kg 体重):运动后 30 分钟内补充乳清蛋白(如蛋白粉、低脂牛奶),快速修复肌肉;日常搭配鸡蛋和瘦牛肉,保证支链氨基酸摄入,提升运动表现。
素食者:以干大豆、浓缩豆粉为核心,搭配谷物(如大豆配玉米)实现 “氨基酸互补”,提升蛋白利用率,同时补充坚果和菌菇,避免蛋白单一。
2. 避开 3 个误区:补蛋白不踩坑
误区一:只看含量不看吸收:比如某些蛋白粉宣称 “每 100 克含蛋白 80 克”,但 PDCAAS 评分低,吃进去后大部分无法利用,反而增加肾脏负担。
误区二:长期依赖单一蛋白:有人顿顿吃鸡蛋却不吃肉类,导致铁、锌摄入不足;也有人只吃植物蛋白,容易缺乏维生素 B12。蛋白质摄入需 “种类多样”,动植物搭配最佳。
误区三:豆腐完全不能补蛋白:豆腐虽不算顶级优质蛋白,但含膳食纤维和钙,适合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建议搭配鸡蛋(如豆腐炒鸡蛋),用动物蛋白弥补其氨基酸缺陷。
五、总结:优质蛋白选对不选贵,适合自己最重要
“豆腐未上榜、牛奶排倒数” 的说法,本质是用科学标准重新定义了 “优质蛋白”—— 它不是否定常见食物的价值,而是帮我们看清 “谁的补蛋白效率更高”。
鸡蛋凭借 “完美适配 + 高利用率” 成为首选,瘦牛肉、鱼肉等畜禽水产是性价比之选,牛奶和豆腐则是优秀的 “补充选手”。补蛋白的核心不是追求 “榜单名次”,而是结合自身情况(年龄、健康状况、饮食偏好)合理搭配,让蛋白质真正被身体高效利用。
下次采购时,不妨照着榜单搭配食材,用科学的方式给身体 “加油充电”,比盲目跟风更有用。
文章来源自网络,由CHN大健康网整理发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或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info@healthcarechn.com),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