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防治管理标准发布:设备、用药、流程全明确,2026 年 3 月实施

2025-10-02

高血压作为我国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其防治管理的 “第一道防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防治管理标准》(以下简称 “标准”),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基层机构的高血压防治管理提出全面规范,明确设备配置、药物保障、诊疗流程等关键要求,该标准将于 2026 年 3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与此同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同步发布 2025 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为标准落地提供技术支撑,标志着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迈入 “标准化、精细化” 新阶段。


为何要出台专项管理标准?基层防治的 “痛点” 亟待破解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 3 亿,其中近 80% 的患者需要在基层接受长期管理,但此前基层机构在防治过程中存在诸多短板:部分村卫生室血压计未定期校准导致测量误差,部分机构降压药种类不全影响治疗连续性,不同机构诊断流程不统一造成 “同病不同判”,这些问题直接影响血压控制效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出台专项标准旨在破解基层高血压防治 “设备不达标、用药有缺口、流程不规范” 的三大痛点,通过统一技术要求、明确服务规范,让基层机构 “会管、敢管、能管好”,从源头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数据显示,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可降低 30%,心肌梗死发生率可降低 25%,标准的实施将惠及数亿高血压人群。


标准核心要点一:设备与用药 “底线” 明确,确保基础保障到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标准首先对基层机构的硬件配置和药物储备划定 “硬杠杠”,确保防治工作有章可循。


1. 设备配置分 “基础版” 和 “进阶版”

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最小的村卫生室,都必须配备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身高体重计和软尺三大基础设备,且血压计需定期校准,确保测量数据精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一级机构则需额外配备血常规分析仪、尿常规分析仪、血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等设备,可完成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基础检查,无需患者往返上级医院。

2025 版指南特别强调血压测量 “三要点”:设备精准(选用经认证的电子血压计)、安静放松(测量前休息 5-10 分钟)、位置规范(袖带中心与心脏同高),从操作细节减少误差。


2. 降压药必须配齐 “五大类”,保障治疗连续性

药物保障是高血压管理的核心,标准明确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配备五大类一线降压药,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阻滞剂(ARB)、β 受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噻嗪类利尿剂,以及由这些药物组成的单片复方制剂。有条件的机构还可配备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为合并心衰的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这一要求彻底解决了此前部分基层机构 “药不全、患者跑断腿” 的问题。例如,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需优先选用 ACEI/ARB 类药物,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需联用 β 受体阻滞剂,基层配齐药物后,患者可实现 “就近取药、规范治疗”。


标准核心要点二:诊疗流程 “四步走”,从筛查到转诊全规范

标准结合 2025 版指南,构建了 “筛查 - 诊断 - 治疗 - 随访” 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每个环节都明确操作标准,避免漏诊、误诊和治疗不规范。


1. 筛查:18 岁以上首诊必测血压,扩大早发现范围

标准要求,所有 18 岁及以上成人到基层机构就诊时,必须进行血压测量,这是 “首诊测压” 制度的强制落地。同时,基层机构需通过健康体检、社区筛查、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途径主动寻找高危人群,对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吸烟、长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每半年至少测一次血压。


2. 诊断:三类血压标准明确,避免 “白大衣高血压” 误判

标准首次在基层层面统一了三类血压的诊断标准:

  • 诊室血压:4 周内非同日 3 次测量≥140/90 mmHg 确诊;

  • 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 确诊(需连续测 3-7 天,早晚各 1 次);

  • 动态血压:24 小时平均值≥130/80 mmHg,或白天≥135/85 mmHg、夜间≥120/70 mmHg 确诊。

对于首诊血压≥180/110 mmHg 且有症状的患者,需立即转诊;无症状者休息后复测仍超标即可确诊。若怀疑 “白大衣高血压”(诊室高、居家正常)或 “隐蔽性高血压”(诊室正常、居家高),有条件的机构可做动态血压监测,无条件则需转诊鉴别。


3. 治疗:“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三原则,3 个月内控压

高血压治疗需遵循三大原则:首先是降压达标,<80 岁患者目标值 < 130/80 mmHg,≥80 岁患者目标值 < 150/90 mmHg(可耐受者 < 140/90 mmHg);其次是平稳降压,优先选用长效药物,避免血压波动;最后是综合管理,合并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需同步干预,必要时加用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

标准明确,确诊患者需立即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即 “健康生活方式八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营养平衡睡得香。药物治疗方面,除低危轻症患者可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3 个月外,其余患者均需同时用药,且要在 3 个月内将血压降至目标值。


4. 随访:分级管理 + 五类人群必转诊,避免风险漏控

基层机构需对患者实行分级随访: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 3 个月随访 1 次,未达标者每 2-4 周随访 1 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压测量、用药评估、生活方式指导等,同时要重点识别需转诊的五类人群:

  • 起病急、症状重(如剧烈头痛、视物模糊);

  • 怀疑继发性高血压(如阵发性头痛、肌无力);

  • 血压难控制(联用 3 种药物仍不达标);

  • 合并严重并发症(如心衰、脑卒中);

  •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

上级医院确诊并治疗平稳后的患者,需及时下转至基层机构纳入随访管理,形成 “双向转诊” 闭环。


居民如何受益?记住 “3 个要点”,用好基层防治资源

标准的实施将彻底改变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体验,居民只需记住以下 3 点,就能更好地享受规范服务:

1. 主动参与筛查,在家也能测准血压

18 岁以上人群就诊时主动配合首诊测压,高危人群定期自查。在家测量时,选用经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避免吸烟、喝咖啡,休息 5 分钟后坐位测量,连续测 3 天取平均值,结果更可靠。


2. 遵医嘱治疗,不随意换药停药

确诊后严格遵循 “生活方式干预 + 药物治疗” 方案,基层机构配齐了五大类药物,可与医生沟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如合并肾病选 ACEI/ARB 类,合并水肿选利尿剂)。血压达标后也需坚持用药,擅自停药易导致血压反弹。


3. 出现异常及时转诊,别硬扛

若出现血压骤升、胸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或用药后出现干咳、水肿等不适,立即前往基层机构就诊,符合转诊标准的要及时转至上级医院,避免延误治疗。


基层 “守门人” 更专业,高血压管理更安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防治管理标准》的出台,让基层机构有了明确的 “操作手册”,也让高血压患者有了更可靠的 “健康守门人”。从 2026 年 3 月起,无论是村卫生室的血压测量,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物治疗,都将有统一标准可循。对居民而言,主动配合筛查、规范接受管理,就能在家门口获得高质量的高血压防治服务,真正实现 “早发现、早治疗、少并发症” 的目标,为健康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自网络,由CHN大健康网整理发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或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info@healthcarechn.com,我们将尽快处理。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