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湿气加重,心脏负担也随之增加。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立夏时节祛湿护心至关重要,以下为您详细介绍相关方法。
一、精神调养,宁心安神
中医认为 “心主神明”,立夏过后,温度攀升,人们易烦躁不安、心神不宁,而情绪波动大对心脏极为不利。尤其是老年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立夏养生,重在养心。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努力维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可通过钓鱼、种花、下棋、练书法等活动,达到养心静气的目的。此外,晨起可静坐 10 分钟,闭目观想宁静美好的画面,如 “绿荫清泉”,同时配合深呼吸;日常多参与宁心安神的文体活动;避免与他人激烈争执,以防引发头痛、血压升高;减少长时间刷手机,防止加重眼干心烦症状。
二、饮食调理,清热祛湿
遵循饮食原则:立夏饮食宜采取 “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 的原则。气温升高,人们易出汗且胃口不佳,此时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少吃肉食。同时,可适当食用酸味食物敛汗生津,苦味食物清心火。
多吃祛湿食物:在盛夏雨季,对于脾虚易泄泻者,宜吃芡实、苡仁米、茯苓、山药、冬瓜皮等,以健脾利水渗湿。此外,赤小豆、扁豆、眉豆等也都是健脾祛湿的佳品。可将这些食材搭配煮粥或炖汤,如赤小豆薏仁粥,将赤小豆、薏仁提前浸泡,与大米一同煮粥,能起到良好的祛湿效果;冬瓜排骨汤,把冬瓜与排骨炖煮,有清热利尿、祛湿消肿的功效。
选择清热食物:对于容易上火的人,宜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它们均有较好的消暑作用。例如,苦瓜可凉拌或煮汤,能有效清心火;绿豆可单用煮汤,以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
推荐养生食谱
凉拌苦瓜苦菊:苦瓜去瓤切薄片,加盐腌制 10 分钟后挤干水分;苦菊洗净撕小段,与苦瓜混合;淋入生抽 1 勺、香醋半勺、芝麻油半勺,撒蒜末、枸杞拌匀。此菜能清心火、疏肝解郁,缓解口舌生疮。
红豆樱桃粥:红豆提前浸泡 4 小时,糯米洗净;红豆、糯米加 600ml 水煮至软烂,放入冰糖调味;樱桃去核切半,关火前 2 分钟加入粥中焖煮。具有补心血、祛湿利尿的功效,可改善夏季乏力。
冬瓜赤小豆排骨汤:排骨焯水去血沫,赤小豆提前浸泡 2 小时;所有食材放入砂锅,加 1.5L 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 1.5 小时,加盐调味即可。能利尿排毒,缓解暑热浮肿。
莲子百合银耳羹:银耳泡发撕小朵,莲子去芯,百合清水浸泡;所有食材加 800ml 水炖煮 40 分钟;出锅前加入枸杞,冷藏后食用更佳。可养心安神,改善夏季失眠多梦。
杨梅山楂饮:杨梅盐水浸泡 15 分钟,山楂干洗净;食材加入 1L 水煮 20 分钟,滤去果渣;饮用时加冰块和薄荷叶,酸甜解暑,能生津止渴,缓解食欲不振。
三、起居有常,养护心脏
睡好子午觉:中医认为,子时(23:00 - 次日 1:00)胆经当令,此时深睡可助肝胆排毒,涵养初生阳气;午时(11:00 - 13:00)心经当令,阳气最盛,小憩 20 - 30 分钟可平复心火,有助预防夏季心烦、中暑。所以立夏后应尽量保证晚 11 点前入睡,午间进行适当小憩,若无法午休,也可闭目养神。
合理使用空调:立夏后,空调使用频率增加,但需注意使用方法。空调温度应设置在 26℃以上,避免直吹肩颈;在空调房内,每小时应活动 5 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回家后,先擦干身上的汗液,再开启空调,防止寒邪入侵。
保持室内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减少湿气在室内积聚,改善居住环境,对心脏和整体健康都有益处。
四、适度运动,升阳祛湿
入夏之后,多做轻运动有助于升发阳气、排汗排湿,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慢跑等。运动养生应以 “适度升阳,微汗为度” 为原则,避免大汗伤津。清晨和傍晚是运动的最佳时段,清晨 6 - 8 时,太阳初升,空气清新,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运动,有助于肝气疏泄,激活心肺功能;傍晚 5 - 7 时,紫外线减弱,温度下降,可选择快走、瑜伽、游泳等运动,帮助身体祛湿。
如果运动时间有限,也可做一些针对性动作缓解入夏后的不适。比如,太极拳中的 “云手” 和 “单鞭”,可疏通三焦经,缓解夏季胸闷,每日练习 15 - 30 分钟为宜;八段锦中的 “双手托天理三焦” 可升发阳气,改善肩颈僵硬,“摇头摆尾去心火” 可清降心火,缓解烦躁失眠,建议每式各练习 6 - 8 次。
运动时还需特别注意:避免高温下剧烈运动,以防中暑甚至诱发心梗;避免运动后吹冷风,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干衣服;不在低温空调房内运动,以免毛孔闭合,湿毒难排,增加关节病风险;运动过后不要立刻洗冷水澡,冷水刺激血管收缩,易引发头痛、感冒;运动后宜小口慢饮常温淡盐水,切忌猛灌冰水,防止出现胃肠痉挛疼痛。
五、中医保健,助力祛湿护心
按摩穴位
心包经:晚上 7 点 - 9 点是血液循环的旺盛时期,可通过拍打心包经,或拍打手臂的肘窝处进行排毒,能有效加强心脏的供血能力以及大脑的血液循环。采用手掌空心拍打的方式即可。
中指:中指对应着心包经,弹中指的动作可以活动心包经,起到一定的护心作用。
膻中穴:每日晨起以掌心轻轻空叩膻中穴 5 分钟,可化解郁热内蕴导致的心烦失眠。
神门穴:运用无名指指腹轻柔地按揉神门穴,按揉过程中调整力度,保持均匀节奏,每次按摩时长约为 3 分钟,对心脏有保健功效。
劳宫穴:将双手掌心相对,相互快速搓揉,使劳宫穴部位产生温热感,搓揉时间持续约 3 分钟,可起到清心火等作用。
少府穴:使用拇指指腹对少府穴进行点按揉动,点按力度适中,以穴位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得气感为佳,每次按摩时间约 3 分钟。
艾灸:立夏是 “冬病夏治” 的黄金期,阳虚者可艾灸关元、足三里穴,起到温阳补气、祛湿散寒等作用,但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腹部按摩:仰卧屈膝,双掌交叠顺时针环形推揉腹部,自剑突至耻骨为一遍,每日操作 49 遍,可破除春末积聚的湿浊,防治口黏纳呆、排便黏腻等脾虚湿困早期征兆。
文章转载自网络,由CHN大健康网整理发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或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info@healthcarechn.com),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