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干眼症,守护心灵之窗

2024-10-11

在现代生活中,干眼症正逐渐成为一种常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眼部问题。

干眼症,并非仅仅是眼睛感觉干燥那么简单。它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出现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进而引发眼部一系列不适症状及视力功能障碍的疾病。

其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如眼部干涩,仿佛眼睛失去了水润的滋养,总觉得不够水润;时常有异物感,就好像眼睛里面有沙粒在摩擦;眼睛容易疲劳,比如长时间看书、看电脑后,疲劳感会格外明显;还可能伴有眼部刺激症状,如烧灼感、畏光、刺痛,甚至会不自觉地流泪等。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眼睛陷入了 “干旱” 的困境呢?


首先,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人们专注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眨眼次数会不自觉地减少,而眨眼正是眼睛保持湿润的重要方式,泪液分泌减少且蒸发过快,干眼症便容易找上门。其次,不良的环境因素也脱不了干系23。长期处于干燥、高温的环境中,如空调房内,或者在风沙天气里,泪液的蒸发速度加快,眼睛也更容易变得干涩。爱化妆的人士也要注意,涂睫毛膏、画内眼线或纹眼线等可能妨碍睑板腺正常分泌油脂,从而影响泪液的产生,增加干眼症的风险。


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精神安定类药物等,以及佩戴隐形眼镜时间过长,也都可能引发干眼症。


干眼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事项:


一、用眼习惯

控制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平板等。建议每使用 40 分钟左右,就停下来让眼睛休息 5 - 10 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放松眼部肌肉,调节晶状体的紧张度。

增加眨眼频率:有意识地多眨眼,正常情况下每分钟眨眼次数约为 15 - 20 次。眨眼可以使泪液均匀地分布在眼球表面,保持眼睛湿润。在使用电子设备时,由于注意力集中,人们往往眨眼次数减少,容易导致干眼症加重。

调整用眼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一般为 50 - 70 厘米。同时,屏幕的高度应与眼睛平视或稍低,避免仰头或低头过度,减少眼部疲劳。


二、环境因素

保持室内湿度:干燥的环境会加速泪液的蒸发,加重干眼症症状。可以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 40% - 60% 之间,尤其在空调房、暖气房等干燥环境中更应注意。

避免风沙和烟尘:在风沙天气或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佩戴护目镜,防止风沙和烟尘对眼睛的刺激。

注意光线强度:避免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用眼。过强的光线会刺激眼睛,过暗的光线则会使眼睛过度疲劳。可以使用适当的照明设备,如台灯、吊灯等,保证光线均匀、柔和。


三、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眼睛疲劳和干涩加重。每天应保证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眼睛也有好处。例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以及乒乓球、羽毛球等需要眼睛不断调节焦距的运动,可以锻炼眼部肌肉,缓解眼部疲劳。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度饮酒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加重干眼症症状。应尽量戒烟,限制酒精的摄入。


四、饮食方面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维持泪液的正常分泌。每天至少饮用 1500 - 2000 毫升的水,可以分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 A、C、E 和 B 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西兰花、橙子、柠檬、坚果等。这些维生素对眼睛的健康非常重要,可以保护眼睛免受自由基的伤害,维持泪液的正常分泌和眼表的健康。

增加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核桃等。omega-3 脂肪酸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对干眼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五、眼部护理

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敷眼罩敷在眼睛上,每次 10 - 15 分钟,每天 2 - 3 次。热敷可以促进睑板腺分泌油脂,改善泪液质量,缓解眼睛干涩。

按摩:轻轻按摩眼睑周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可以用手指从眼睑内侧向外侧轻轻按摩,也可以使用专门的眼部按摩仪。

注意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不要用手揉眼睛。使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拭眼睛,避免细菌感染。如果佩戴隐形眼镜,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佩戴和护理,避免长时间佩戴或佩戴不当导致眼睛干涩。


如果已经患上了干眼症,也不要过于焦虑,积极治疗是可以缓解症状的。轻度干眼症可以使用人工泪液来补充眼睛所需的水分,缓解干涩感,但要选择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并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对于中度或重度干眼症,可能需要综合治疗,如进行眼部热敷和按摩,促进睑板腺分泌油脂,改善泪液质量;还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等。


干眼症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提高重视,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积极预防和治疗,就能守护好我们的眼睛,让它们重新焕发出明亮与健康的光彩。






文章转载自网络,由CHN大健康网整理发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或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info@healthcarechn.com,我们将尽快处理。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