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健康体重,强骨健身",旨在倡导社会各界关注骨骼健康,提升对这一疾病的认知与防治意识。

典型症状与危害
1. 常见症状:腰背酸痛或全身骨骼隐痛(夜间加重)、身高缩短(>75px)、驼背畸形、轻微碰撞即发生骨折(常见于腕部、髋部、脊椎)。
2. 严重危害:首次骨折后,二次骨折风险大幅上升;髋部骨折可能导致残疾,甚至因并发症危及生命(尤其老年人)。
常见病因解析
1. 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峰值骨量逐渐下降;
2. 激素变化:雌激素缺乏(尤其绝经后女性高发);
3. 遗传倾向:家族史是重要风险因素;
4. 生活方式:缺钙、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5. 疾病与药物:甲亢、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可能诱发。
科学预防策略
1. 营养均衡:每日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通过日晒、食用鱼类或强化食品获取)。
2. 规律运动:每周3-5次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爬楼梯)结合肌肉力量训练(如举哑铃)。
3. 改善习惯: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和过量咖啡摄入。
4. 高危筛查:绝经后女性、65岁以上男性及瘦弱者需定期检测骨密度。
诊断标准与方法
金标准: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腰椎或髋部骨密度:
社区初筛:超声骨密度仪无辐射、操作简便,可快速评估骨折风险。
确诊后的治疗与康复
1. 治疗原则: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单纯补钙无法逆转病情,需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如抑制骨流失、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拖延治疗可能增加残疾风险。
2. 康复原则:
l 坚持适度日照与运动(注意防跌倒);
l 保持均衡膳食;
l 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骨密度(每1-2年)。
规范治疗可稳定多数患者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注意事项
1. 防跌倒:清除地面杂物,浴室加装扶手,夜间留夜灯。
2. 慎用药物:避免长期使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等可能损害骨骼的药物。
3. 个体化方案:治疗方案需综合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由医生评估制定。
预后提示
1. 积极意义: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延缓病程,降低骨折率;
2. 警示:若已发生脆性骨折,未来再次骨折风险较高,需加强防护。
行动倡议:"年轻时存好'骨本',老年远离骨折痛苦!"
文章来源自网络,由CHN大健康网整理发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或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info@healthcarechn.com),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