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至,秋露凝!润燥健脾这样做,安稳度金秋

2025-09-07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当清晨的草木上凝结起晶莹的露珠,便意味着白露节气悄然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过后,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天气由热转凉,空气湿度逐渐降低,干燥感愈发明显。中医认为,白露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易受 “秋燥” 与 “寒凉” 侵袭,同时脾胃功能也易因季节交替出现波动。因此,白露养生的核心在于 “润燥养阴、健脾温胃”,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与调理,顺应节气变化,守护身体健康。


一、白露养生先识 “燥”:分清 “温燥” 与 “凉燥”,调理有侧重

白露的 “燥” 不同于初秋的 “温燥”,随着气温下降,此时的 “燥” 多夹杂寒凉之气,中医称之为 “凉燥”。凉燥侵袭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干痒、皮肤干燥脱屑、大便干结等症状,部分人群还会伴有鼻塞、流清涕、怕冷、咳嗽少痰等类似风寒感冒的表现。此外,昼夜温差大,若不注意保暖,寒邪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四肢冰凉等问题。

针对 “凉燥” 与 “脾虚” 的核心问题,养生需遵循 “温润润燥、健脾和胃” 的原则,避免盲目使用寒凉的润燥之品,转而选择温和滋养的方式,既缓解干燥,又保护脾胃功能。


二、饮食调理:润燥健脾双管齐下,吃对 “白露食”

饮食是白露养生的关键,需兼顾 “润燥” 与 “健脾”,同时兼顾 “防凉”,推荐多吃以下几类食物,并搭配实用食疗方。


(一)润燥首选:温润养阴,拒绝 “生冷凉”

白露润燥忌用苦寒、生冷食物(如西瓜、苦瓜、冰镇饮品等),以免加重脾胃虚寒,建议选择温润多汁、滋阴润燥的食材:

白色食材:中医有 “白色入肺” 之说,雪梨、银耳、百合、莲子、白萝卜等白色食物能润肺生津。雪梨可蒸食或煮水(搭配川贝、冰糖),避免生吃;银耳泡发后与百合、莲子炖煮成羹,加少许枸杞调味,滋阴效果更佳。


坚果与籽类:核桃、芝麻、杏仁等富含油脂,能滋阴润燥、润肠通便,可直接作为零食或磨粉加入粥中。例如芝麻核桃粥,取黑芝麻 20 克、核桃 15 克、大米 50 克,煮粥时加入,既能润燥又能补肝肾。


温润蔬果:葡萄、秋梨、石榴、山药等蔬果,水分充足且性质温和,适合白露时节食用。山药不仅能润燥,还能健脾养胃,可蒸食、煮粥或清炒。


(二)健脾重点:温养脾胃,远离 “油腻寒”

白露后脾胃功能减弱,饮食需以 “清淡、温热、易消化” 为主,推荐多吃健脾益气的食材:

根茎类蔬菜:红薯、土豆、南瓜等富含膳食纤维,能健脾和胃、促进消化,且性质温热,适合脾胃虚寒人群。例如南瓜小米粥,南瓜切块与小米同煮,暖胃又养脾。


温补肉类:适量食用羊肉、鸡肉、鲫鱼等温补食材,可增强身体抗寒能力,同时避免过量导致上火。当归生姜羊肉汤是经典食疗方,取羊肉 200 克、当归 5 克、生姜 10 克,炖煮 1 小时,每周 1-2 次,能温中补虚、散寒暖胃。


杂粮粥品:小米、薏米、芡实、莲子等杂粮搭配煮粥,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健脾祛湿。需注意薏米性偏凉,白露后可减少用量,或搭配生姜、红枣中和寒性。


(三)白露饮食禁忌:3 类食物需少吃

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生鱼片、螃蟹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

辛辣刺激食物:辣椒、花椒、生姜(过量)等辛辣食物会加重秋燥,引发咽喉肿痛、便秘。

油腻难消化食物:油炸食品、肥肉等会增加脾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腹胀。


三、起居调养:顺应 “收” 与 “藏”,防凉护阳是关键

白露时节起居需遵循 “早卧早起、注意保暖” 的原则,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同时避免寒邪入侵。


(一)作息:早卧以养阳,早起以舒肺

中医认为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白露后可适当提前入睡(建议 22:00 前),有助于阳气的收敛与储存;清晨早起(6:30-7:00),可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肺部宣发,缓解秋燥带来的呼吸道不适。


(二)保暖:“白露身不露”,重点护 3 处

白露过后,“露凝而白”,气温下降明显,民间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的说法,提醒人们及时添衣,避免赤膊、赤脚。需重点保护以下部位:

腹部:腹部受凉易引发脾胃不适,建议穿带肚兜或宽松的上衣,夜间睡觉盖好薄被,避免露腹。


脚部:“寒从脚起”,脚部受凉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建议穿透气舒适的袜子,睡前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20 分钟,可加入艾叶、生姜片,增强驱寒暖身效果。


颈部:颈部有大椎穴等重要穴位,受凉易引发感冒、颈椎病,外出时可佩戴薄围巾或穿高领衣物。


(三)环境:保湿防燥,避免 “干” 扰

白露空气干燥,室内湿度需保持在 40%-60%,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一盆清水;同时勤开窗通风,每天 2-3 次,每次 30 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呼吸道疾病风险。


四、运动与情志:适度运动强体质,疏肝解郁防 “秋愁”


(一)运动:温和锻炼,忌 “大汗淋漓”

白露时节运动需以 “适度、温和” 为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高强度健身)导致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推荐以下运动:

散步与慢跑:清晨或傍晚在公园、湖边散步或慢跑,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肺部功能。

太极拳与八段锦:这类传统运动动作舒缓,能调节呼吸、拉伸筋骨,同时帮助收敛心神,符合秋季 “收” 的养生理念。

登高远眺:白露后秋高气爽,适合登高望远,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开阔心胸,缓解秋燥带来的烦躁情绪。

运动后需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吹风受凉;同时补充温水或淡盐水,不可饮用冰镇饮料。


(二)情志:疏肝解郁,防 “秋郁” 扰心

秋季万物凋零,易让人产生凄凉、低落的情绪,即 “秋郁”。中医认为 “怒伤肝、思伤脾”,不良情绪会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与身体状态。可通过以下方式调节情志:

多接触自然:周末或闲暇时到郊外、公园游玩,欣赏秋日美景(如枫叶、秋菊),感受自然生机,缓解负面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书法、绘画、插花、听音乐等活动能转移注意力,愉悦心情,帮助疏肝解郁。

与人交流: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分享心情,避免独自陷入焦虑、抑郁,保持心情舒畅。


五、穴位保健:按揉 2 穴,润燥健脾又安神

白露时节可通过按揉穴位辅助养生,操作简单方便,适合日常居家调理:

太渊穴: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是肺经的原穴,按揉此穴能润肺止咳、缓解咽喉干痒。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 3-5 分钟,每天 2 次。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 3 寸,胫骨外侧约 1 横指处,是健脾养胃的 “第一要穴”,按揉此穴能增强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 5-10 分钟,每天 1-2 次,以局部酸胀为宜。


白露是夏秋交替的重要节点,养生需紧扣 “润燥” 与 “健脾” 两大核心,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方面入手,顺应节气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秋凉气候,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愿大家在这个露白风清的时节,既能感受秋日的静谧美好,也能守护好自身与家人的健康。







文章来源自网络,由CHN大健康网整理发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或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info@healthcarechn.com,我们将尽快处理。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