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医生伦理挑战破解:守护技术应用的安全与公正防线

2024-12-3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今年11月30日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截至今年6月,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人工智能不仅为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变革,在医疗领域的突破尤为引人注目。

例如,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推出的"AI医院"Agent Hospital正在内测,并计划于明年全面开放;同时,一个基于六千余本国内外医学教材训练的AI医学大模型,已经在上海东方医院的多个科室开始试点应用。


"AI医生"的到来预示着医疗领域的未来。在这一前沿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少人却对此表示担忧,"AI医生安全吗?""AI医生会泄露我的个人信息吗?"。如何在保障安全与公正的前提下推动技术发展,成为学界、产业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难题一:如何保护患者的隐私?

众所周知,AI医生的广泛应用需要大量的患者数据,包括个人病史、遗传信息以及生活方式等敏感内容。这些数据对AI算法的训练和医疗决策至关重要。然而,这种大规模数据收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隐私泄露风险。


一起发生在国外的数据攻击事件为AI数据安全保护敲响了警钟。2024年12月,数据丢失防护解决方案提供商Cyberhaven的Chrome扩展程序遭遇黑客入侵。黑客通过侵入管理员账户发布恶意更新,导致大量用户的敏感数据泄露,其中包括身份验证会话和Cookie等。


尽管该公司在发现问题后迅速修复了漏洞,并采取了补救措施,但这起事件却暴露了当今技术环境下,敏感数据容易受到攻击。对于医疗数据这种敏感数据而言,一旦泄露后果会更加严重,涉及患者的健康状况、治疗记录等敏感信息,可能导致身份盗用、健康保险欺诈,甚至影响患者的社会安全。


为了保护患者隐私,开发人员开始在技术层面采取更为严格的加密措施。例如,使用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技术可以使AI在不直接访问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完成模型训练,从而防止数据外泄。此外,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它通过在数据中加入随机噪声来保护个人隐私,同时确保统计分析的有效性。


在法律层面,可以制定更加全面的隐私保护法规,例如2018年欧盟生效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AI系统的数据使用和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DPR》明确规定了数据的使用目的必须明确,并禁止将数据用于原定目的之外的用途,特别是AI系统不得通过收集个人数据来进行二次推断或分析,从而避免侵犯用户隐私。此外,条例还对数据存储提出了严格的本地化要求,要求在欧盟境内的数据应在欧盟境内存储和处理,减少数据跨境流动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另一方面,《GDPR》还要求数据具有可移植性,用户可以方便地将其在一个平台上生成的数据迁移到其他平台,增加了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


通过这些规定,技术与法规的协同发展,为AI医生在数据安全方面提供了保障,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个人隐私。


难题二:如何确保AI医生决策的透明性?

AI医生依赖于深度学习等复杂算法来做出医疗决策,而这些决策过程往往是高度"黑箱化"的。即使AI能提供快速、精准的诊断建议,但其内部工作原理和判断依据对患者和医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追溯。这种不透明的决策过程容易引发患者对AI医生的信任问题,尤其是在医疗决策涉及生命安全时,更是可能引发伦理和法律争议。


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今年10月份,在一篇发表于《BMJ Quality & Safety》上的论文中,来自德国和比利时的研究人员对微软的Bing Copilot进行测试,评估其在解答常见医疗问题时的表现。测试结果令人震惊:在生成的500个答案中,约24%与现有医学知识完全不符,甚至有3%的回答是错误得离谱,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伤害。


这一研究暴露了AI在处理医疗问题时的重大漏洞--即使AI系统能够快速生成答案,错误的决策依然可能对患者产生致命后果。更重要的是,AI的"黑箱"特性使得这些错误往往难以追溯,患者和医生无法了解其背后的判断依据,这无疑增加了人们对AI医生信任的难度。


解决AI医生决策透明性问题的核心,在于通过提升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使得本来不可控、不可见的"黑箱"转变为可控、可见的"白箱"。这一思路也得到了国际伦理框架的支持。算法的透明化不仅能够增强患者与医生的信任,也能为诊疗决策提供清晰的追溯路径。


为此,许多伦理规范和标准都强调了算法透明性的重要性。例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在其发布的《人工智能设计的伦理准则》第二版中明确提出,增加算法的透明性是其设计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卫生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报告中也强调了确保算法的可解释性和可理解性作为伦理原则之一。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同样重视算法的安全性与透明度,提出了清晰的研发规范。


难题三、医疗责任归属该如何界定?

近期,广东一名副主任检验技师在社交媒体上披露了一起震动医疗界的事故:深圳一家大三甲医院的妇科医生在使用机器人进行子宫内瘤体切除手术时,导致患者死亡。此事件迅速在医疗圈引起了广泛讨论,临床医生对手术机器人使用的安全性产生了强烈分歧。部分医生认为,手术机器人虽然可以减轻医生的压力,但过度依赖机器人可能会增加潜在风险,甚至导致不可逆的医疗事故。


这一事件反映了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伦理挑战:责任归属问题。近年来,手术机器人相关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而医疗损害纠纷的判决常常面临责任划分的模糊地带。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


据2024年5月20日一篇发表于《中国医院杂志》上的论文《涉及手术机器人医疗损害纠纷案例分析》统计,在2015至2022年间,涉及手术机器人医疗损害纠纷的案件高达63例,涵盖了泌尿科、胃肠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由于手术过程中的高技术依赖,患者死亡或出现重大并发症时,责任究竟应由开发机器人技术的公司、使用该技术的医生,还是医疗机构承担,成为法律界、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这类纠纷的频发凸显了AI医疗技术发展过程中,法律框架尚未完善的现实困境。


针对AI医生在医疗责任归属上的不明确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明确AI技术在医疗中的使用边界与责任界定。202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的通知》,明确规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接诊",并强调"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接诊"。这意味着,在互联网诊疗中,AI不能完全取代医生的角色,医师依然需要对诊疗结果负最终责任。


此外,湖南省医保局也出台了《关于规范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使用和收费行为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按照设备的注册证适用范围和临床手术使用指征合理使用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并禁止超范围或过度使用。


这些政策为AI医生在医疗实践中的合法使用提供了明确框架,确保了医生在技术辅助下依然承担起医疗决策的最终责任,从而减少了责任划分模糊带来的法律风险。通过这样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可以为AI医生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建立起更为清晰的责任界定,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的法律纠纷,推动AI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发展。


结语

数据安全,决策透明,乃至责任界定,这些问题会一直困扰整个AI医生的行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力量的紧密合作--技术创新必须与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相辅相成。只有在确保安全性、透明性和公正性的前提下,AI医生才能真正为医疗行业带来长远的价值,成为保障公众健康、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力量。






文章转载自网络,由CHN大健康网整理发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或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info@healthcarechn.com,我们将尽快处理。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